本篇文章3875字,读完约10分钟

2007年1月12日是刘胡兰英勇牺牲60周年纪念日,省委政府这天在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举行纪念刘胡兰牺牲60周年的大会,本报今天特别发表专题报道,弘扬刘胡兰精神,提倡社会和谐。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文水县中农家庭。 母亲早早去世,父亲刘景谦继续和胡文秀结婚。 胡文秀把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成了自己的姓胡,从此改名为刘胡兰。

刘胡兰8岁上了村里的小学,10岁开始参加儿童团。 十四岁就被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吸收了。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 敌人在利诱面前,刘胡兰不怕,匪军连续推开六人,怕死不成共产党,我是怎么死的? 勇敢的精神堵住了敌人向大众扫射的枪口,平静地躺在铿锵之下,做出了壮烈的牺牲。 当时还不到15岁。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荣耀! 同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51年6月24日,杀害刘胡兰等7位烈士的阎匪张全宝、侯雨寅在烈士的殉难所被公审处决。 1963年查明了事实真相,告密的叛徒是云周西村农会秘书石五则,石五则于1963年2月14日被政府枪毙。

刘胡兰的事迹后来写成书,改编成戏、电影、电视剧,生前所在村改为刘胡兰村。

1957年刘胡兰烈士去世10周年之际,当地建设的刘胡兰纪念馆建成开放了。

昨天,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刘胡兰纪念栏前,毛泽东同志的题词生的伟大、死亡的荣耀尤为突出。 许多群众自愿组织到这里来缅怀革命烈士。

本报记者葛薇摄

在烈士面前宣誓

1月11日下午,文水县刘胡兰英雄民兵班9名女兵在刘胡兰纪念馆举行宣誓仪式,纪念刘胡兰烈士英勇牺牲60周年。

本报记者王晋飞王晋磊摄影报道

记者进行调查

许多小学生不知道刘胡兰牺牲的经过

在纪念刘胡兰勇敢死亡60周年之际,记者设置了关于刘胡兰的问题,在太原市小学生之间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1年级5名、3年级5名、5年级10名。

调查结果表明,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对刘胡兰更了解。 被调查的五个一年级学生不知道刘胡兰是烈士,三年级以上的学生知道刘胡兰的事迹,毛主席给刘胡兰的题词也可以说是生的伟大,死的荣耀。 但是,在被调查的15名以上3年级学生中,对刘胡兰本人的情况和牺牲经过了解不多,只有7名学生知道刘胡兰是文水人。 关于刘胡兰是被谁杀的,只有两个学生知道是被阎锡山的部队杀的,13个学生回答是被日本人杀的。 刘胡兰牺牲时的年龄,6个学生知道是14岁。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调查显示,学生了解刘胡兰事迹的第一方法是学校课程、书籍和电视。

本报记者王冠兴

应该访问市民口口声声保护精神财产

1月12日是几号? 关于这个问题,记者1月11日随机采访了省城的20名市民,除了确定是刘胡兰勇敢牺牲60周年纪念日以外,其他人不知道。 但是,在听到记者的回答后,大家必须不约而同地保护刘胡兰生的伟大、死亡的荣耀和精神财富,特别是要让青少年记住这个光辉的名字。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回答问题的赵先生从小就住在文水。 作为文水人,无论去哪里,被问到出生地,回答文水时,对方说:“太好了,刘胡兰的家乡人! 赵先生说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读历史书,对刘胡兰的事迹很了解。 赵先生说:“学习刘胡兰并不是说孩子们也和她一样,必须为国家牺牲生命,而是她留给我们的信念坚定,理想学习远大的精神,使刘胡兰精神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态度中继续下去是必要的。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另外,其他被采访的市民不记得烈士的牺牲日,但对刘胡兰的事迹还很了解。 他们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刘胡兰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太航社区的韩先生说:“现在我家有讲革命英雄故事的《刘胡兰》的图画书,孩子们特别喜欢读。 韩先生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多出版革命故事丛书作为教材,广泛掀起在学校、社区、农村讲述英雄故事的热潮。 最好让孩子们学习英雄事迹,发现身边的榜样,发现自己实际行动的模式,把革命烈士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本报记者马继玲

国家一级导演、省话剧场原编辑室主任姚大石:真实再现历史再现英雄本色

为了真实再现历史,我们剧组的主要制作者多次蹲在云周西村,采访,员工自己染衣服,收集纺织车等工具在40多年前创作,讲述了导演戏剧《刘胡兰》的幕后故事,这部剧的导演

剧《刘胡兰》省略了刘胡兰童年的成长,剧情自其秘密加入共产党以来,一共9次,包括准备、军鞋、家庭斗争、审判和牺牲等复印件,强调了刘胡兰的英雄形象。 姚导告诉记者,剧《刘胡兰》由时任省话剧团团长杨威主导的创作班编剧,由郭健、孙伟、方彦负责剧本创作,由左筱林和姚大石担任导演。 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主创班的成员多次去刘胡兰的家乡云周西村了解历史情况。 姚导说:“我不记得去过几次云周西村,只记得村民越推门越熟就进来了,当然,也掌握了第一手的详细资料。 从1961年到1964年冬天,剧本在排练的过程中逐渐完善。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用艺术形式再现英雄精神,但要给观众原汁原味的刘胡兰。 因此,从布景到服装、道具,省话剧团追求真相,符合时代特色。 没有土布,剧组人员去老百姓家买,拿新衣服换衣服,自己染色,缝制的绳子担架,是剧组成员自己做的。 纺车要演从老乡家买的刘胡兰,不管角色大小,这个剧都要由所有演员参加选举,小匪徒小队长是三个人的竞争。 饰演刘胡兰的吴彦老师还和刘胡兰继母胡文秀住在村民家体验了生活。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1965年3月17日,新剧《刘胡兰》在北京成功演出,受到周恩来、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待。 之后的17年间,该剧在天津、保定、邯蓜等地巡回3400次,会场客满。 而且,这部剧的剧照作为儿童书在全国很受欢迎,四幅屏蔽画很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本报记者李莉

(出于其他主创者的身体理由,记者只采访了姚导一个人)。

原武装警察山西总队后勤部政委张俊山:含泪编辑的《纸巾厅英豪刘胡兰》

刘兰英勇献出生命60周年前夕,出版了77岁的张俊山老人经过5年精心编纂的《纸巾广英豪刘胡兰》一书。 1月10日,记者来到张俊山的老人中,张老说:“我带着感情写完了英雄胡兰子。

1965年,时任榆次军区推进课长张俊山在云周西村蹲下,越来越多的机会与刘胡兰的亲属、村民接触,更深入地了解了同龄人刘胡兰。 耳朵受刘胡兰精神影响很大,爱上刘胡兰,知道刘胡兰的英雄故事,被她的精神所吸引,被激励,有戒不掉的心情。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42年来,张俊山老人从未放弃过这种感情。 无论去哪里出差,张俊山都要去书店购买关于刘胡兰事迹的出版物。 在张老的书房里,记者在桌子上、资料袋里、书架里,找不到刘胡兰英雄事迹的资料,从刘胡兰纪念馆的解说词、解放军画报的彩色图、团省委出版的刘胡兰终身史料、文水县党史资料到图画书,都应该有。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史料,张老拿着油纸把它们包在地下。 其间,张老写了《刘胡兰传》、长篇纪实文学《刘胡兰民兵班的姑娘们》等文案。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胡兰的历史资料很难收集,为了使刘胡兰精神永存,张俊山老人有了收集书的想法。 1999年,张老开始构想,多次深入文水、离石、太原、北京等地,采访了60多位刘胡兰亲属、战友和同乡等知情者。 2002年开始动笔,到2007年1月11日,《纸巾厅英豪刘胡兰》一书正式出版。 这本书的史料准确翔实,上述事实很多是独家首次公开的,专家说这是对刘胡兰英雄最好的纪念。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采访中,张老在书里刘胡兰死的时候,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他说在完成书的过程中,每次和老伴校对都忍不住流泪。 而且,写刘胡兰英雄民兵班和太原矿山机械厂刘胡兰集团的故事时,我还为实践了这些刘胡兰精神后的人们感到高兴。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本报记者李莉实习生韩伟

刘胡兰们听新时代的故事

加入太原刘胡兰集团

太原矿山机械集团有限企业,46年间出现了130多名刘胡兰。 她们来自同一个集团刘胡兰集团。 自1959年小组成立以来,一代人受到英雄的感化,不断挑战困难,写作成果和荣誉。

20世纪50年代,刘胡兰们突破陈腐观念的抵抗参加工作,在背着洋娃娃在车床前工作的非常困难的时期,她们饿了也要争取高产。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任务还是超额完成的改革开放时代,她们依然举着刘胡兰的旗帜。 刘胡兰集团把刘胡兰的精神深深地烙在自己的灵魂里。 1月11日,记者加入了现在的刘胡兰集团,听取了她们新时代的故事。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从1959年到现在,刘胡兰集团有7名领导人,出现了130多名刘胡兰。 现任张清萍于1995年就职。 当时是公司最困难的时期,利润明显下降。 这时,从单位交给刘胡兰集团的任务很少,总是超额完成的铁姑娘们,现在还剩15个假期,只剩下3个人留在工厂里。 风雨中,刘胡兰集团这面旗能保护吗? 张清萍一方面拉着普通的车为大家工作,另一方面为假期姐妹找临时工作。 为了不分散人心,为了不使团队混乱,斗志不减少,张清萍每季度访问职场姐妹家,每半年组织一次小组活动。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刘胡兰集团的赵君(右)教新来的集团白红丽车工的技术

到2000年,刘胡兰集团的这艘小船逐渐在风浪中平静下来,启航的15名成员全部回国。 经过市场竞争的阵痛和洗礼,刘胡兰们觉得只有苦役是不够的,要做得更好,就必须研究技术,提高素质,勇敢创新。 在领导张清萍的指导下,大家竞争技术、比创新。 集团内部累计改革了300多项技术,产生了4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2005年,8个姐妹都通过了考试取得了高级劳动资格证书。 在企业的各种技术竞赛中,集团连续获得第一名。 小组在2006年超额完成了200%的任务,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采录:本报记者马继玲

摄影:本报记者李春泽

(:赵芳)

来源:鞍山新闻

标题:【要闻】60年了,刘胡兰依旧和我们在一起()

地址:http://www.aqj6.com/aszx/2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