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22字,读完约8分钟

萧请辞,正是表现出知识分子的关怀。 “杨帆的事表面上是他和学生的冲突,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它,公共的事,也就是萧汉提到的教师伦理问题,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什么关系”。

写作/贺莉丹(记者)张益清

2008年1月4日上午,马上就要放寒假了。 38岁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萧汉给他的学生上了这学期的最后一节课。 萧汉的课从来没有写过演讲书。 这是第一次。 萧氏说“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与学生分享人生的感谢,希望“永远保持纯洁的心,拥有充满爱和美的心”。 也感谢学生和他在一起度过的“愉快的18周27小时”。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那天晚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他发表的《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堂课上,上课不足的学生人数太多,锁了教室的门,不许迟到的学生进来,与正要离开教室的女学生发生了肢体冲突。

三天后,萧汉陆续发表了复印件。 “听杨帆门的事,感想很简单,但就像鲣鱼在喉咙里一样,必须发发”,“教授的言行文雅地扫地——当然是“师”文扫地”。 他支持学生的选修课和课程自由,萧汉主张“旷课是自由的象征”,呼吁改革大学教育体制。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但意外的是,1月11日,萧汉突然向法大提出辞职。 在公开的《关于杨帆门事件的道歉和声明》文章中,萧汉说:“我和杨帆教授曾经怀有无私的怨恨,但今天没有私怨,我们彼此不认识。 但是,我有没有和他一起顶着天的公仇,是教师伦理的仇敌”。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书生的志气

声明中,萧汉说:“所有的记者都不要再采访我了……我只是个书生,我的本性不喜欢热闹。”

萧友,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建勋对萧汉发表辞职声明感到吃惊。 “我相信萧汉做这个决定没有咨询过很多人。 至少我不知道。 当时他可能一下子就决定辞职了”,2008年1月19日,王建勋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用“特立独行”形容萧汉。 但是,书生的刻薄有什么不好? ”。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萧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反对萧汉辞职,崔卫平说:“萧汉是个有冷静意识的人,他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提出辞职是他的独立决策,不是轻率的行动。”

萧先生在声明中提到“我的方法在实际效果上,已经对我的事业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及其学生们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他说“对不起”。

王建勋认为对读者的一点批评可能是萧汉“太认真了”,他说:“他很认真地考虑这件事,折射出中国大学的严重危机,几乎不能用开玩笑的方式进行讨论。”

王建勋说,请辞是萧汉体实践其教育理念的行动,他理解萧汉招辞的意义。 “我们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可能不会这么做。 萧先生向其他教师表示,也许在一点关键时刻自己挺身而出,他想用人们对宽容的大学教育的理解和同情换取自己”。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王建勋认为萧汉的请辞正好表现出知识分子的关怀。 “杨帆的事从表面上看,是他和学生的冲突,实际上远远超过这一点,是公共的事,也就是萧汉提到的教师伦理问题,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什么关系? ”。 王建勋解释说,在某种意义上,萧汉认为他的教育理念和杨帆有根本的区别,弥合是不可能的,可以走到“没有中间之路”。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他进一步说,“杨帆事件”不仅反映了教师伦理、师生关系等问题,而且折射了大学教育制度乃至整个教育制度的积弊,更根本的问题是教师、学生、所谓管理者在教育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术界很多人已经批评了今天教育的官僚化、行政化”。 王建勋认为有必要让大学能够自治,让教授治理学校,让师生维持平等的关系。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萧汉在声明中也说,为了使这个社会冷静下来,他必须做出这样的牺牲。

王建勋说:“这也应该是萧汉的认识。 他感到自己应该做出牺牲”。

对此,萧汉朋友、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滕彪与萧汉进行过长时间的讨论。 滕彪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萧汉“非常理想化,他想让更多人冷静下来”。 他认为萧汉的请辞很难起到“社会”的作用,其实“辞职和更激烈的行动很难唤醒很多人”。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崔卫平建议萧汉不要把自己置于“世界浑浊的我一个人”的位置,不要太重视自己的行为,以为自己可以改变某个局面。 崔卫平“不赞同牺牲的方法”,“也不赞同依靠个人力量唤醒社会”。

朋友认为这样的萧汉认为他的教育理念没有被很多人理解。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萧汉不可避免地孤独和丧失。

有趣的是,在“杨帆事件”和接二连三的“萧瀚请辞”中,法大学方面保持沉默。 王建勋说,如果萧汉真的辞职了,对萧汉的个人和法大来说是损失,据他说,一所大学应该包括萧汉这样优秀的知识分子,但“校方没有任何表现,也没有发表公开声明。 这震惊了很多人。 也许很多人不期待学校的表现”。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2008年1月18日,中国政法大学信息发言人刘长敏教授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法大学目前没有就萧汉辞职做出任何决定,有教师要求学校保留萧汉的意见。 这样,学校非常慎重地处理这个问题”。

与“杨帆的事”相比,刘长敏说:“学校必须知道具体情况。 现在没有评价这个事实。 他说,关于当时发生的一点问题,现在情况我们很清楚,但他强调“这是我们学校的事,不一定要向外部说一个说法”。

刘长敏现在看到杨帆和萧汉各自发表了一点声明,“这个声明只是表明他们在一点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不足以证明是激烈的冲突,这个争论是正常的。 我们必须在内部仔细考虑和消化。 现在还没有表现在外部。 ”。 刘长敏也认为萧汉对师道尊严的看法“只是代表他个人的看法”。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刘长敏认为各老师对教室的纪律有自己的意见,但各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纪律。 根据学校校纪的校规,每个学生都不应该在老师上课的时候随便进出上课”。

萧“比较简单,有点迂远”

崔卫平和萧汉认识多年,在她看来,生活中的萧汉是“正直、嫉妒如仇的人”,“随着时间的变化,他关心的问题也有变化,但他的基本品质完全没有变化,这很宝贵”。

在滕彪的形象中,萧汉2004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教书时,他们经常一起讨论问题。 “萧汉重视朋友,他非常细腻,重视精神层面的交流”。

萧刚到法大时,跟滕彪半开玩笑,想穿长袍去上课,成为法大“第一个穿长袍的教师”。 当然最后没有如愿以偿,滕彪认为萧瀚的想法“很有趣”。

给滕彪印象深刻的是,萧汉用繁体字写文案。 他对滕彪说:“不应该叫繁体字,应该叫‘简体字’。 这是一个真正的汉字。”。 曾经,萧汉在写好的复印件后,标记为“转载的话,不允许简体字”。

“萧汉是个有个性、可爱的人。 他比较单纯,有点迂。 在现在这个身体人最想变聪明的时代,像他这样的迂回,非常珍贵”滕彪评价说。

在中国政法大学,有萧汉第一教授《中国宪政史》、《行政法示范学习》两门课程。 滕彪说,萧汉发表的《中国宪政史》是一门非常偏激的课程,不像《民法》、《商法》等课程那样受欢迎,有这么多学生可以选择萧汉的《中国宪政史》,显示了其魅力。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2006年暑假,王建勋从美国印第安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执教,与萧汉见面的机会很多,在王建勋的印象中,《中国宪政史》上午上课,住在通州区的萧汉上课当天,早上5点多起床 法大昌平校区下课后,萧汉经常和王建勋一起聊天。 “萧汉每次下课都几乎筋疲力尽。 因为他很用力”。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他在准备课程和讲课上花费的精力非常多。 上课前,他花很多时间准备课程,阅读很多资料,他经常晚上睡得很晚。 他甚至担心自己弄错了孩子,有时可能会影响睡眠。 ”。 王建勋说,《中国宪政史》是门选修课,萧汉说的多是先秦时代的宪政史,但还很受选修课的学生欢迎,“选他课的学生都认为他很好,很有收获”。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在王建勋的形象中,萧汉的突出品质是“超越常人的执行,认识到的事情,他一定会做下去的。 即使这样的行动对他来说需要做出很大的牺牲,他也毫不吝惜。 这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另外,“萧瀚对精神的要求确实很高。 他的生活并不拘泥,即使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他在物质上也没有故意追求”。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另外,萧汉的鲜明优点之一是他讨厌平时开一点行政会议,写各种各样的表,浪费很多时间。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写了一篇文章评价说:“虽然不是好员工,但是是好教师。” 在何兵看来,在法大工作以来,萧汉开会不好。 表基本不填写,经常批评领导,主张教授的专权。 但是,萧汉是个专注于学问的人,对他的教育文案,他是个“出奇负责的人”。

【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1] [2] [下一页]

来源:鞍山新闻

标题:【要闻】杨帆事情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组)

地址:http://www.aqj6.com/aszx/23346.html